園區簡介
泰興黃橋經濟開發區(簡稱TEDZ)成立于1991年,1992年11月被批準為省級開發區。從成立之初,開發區一直致力于打造精細化工這一主要產業特色,2002年4月,園區被中國石油化工協會首家命名為“中國精細化工(泰興)開發園區”,同年11月被列為江蘇省沿江開發十五個重點園區之一。
2019年5月23日,在2019中國化工園區與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公布了2019年中國化工園區30強名單,泰興黃橋經濟開發區排名第10。
一、開發區簡介
開發區遠景規劃面積為39.4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為6.1平方公里,具有巨大發展潛力。泰興黃橋經濟開發區現下轄四個園區,即重大項目工業園、中小科技工業園、紡織印染工業園以及臺商大上海工業園(重點發展電子、機械、紡織等產業)。
區內現有工業企業8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8家,協議利用外資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5億美元,,已初步形成以精細化工為主,協調發展紡織印染、基礎化工、機械、電子等的行業特色。
泰興黃橋經濟開發區是江蘇省省級開發區,先后被評為“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江蘇省現代裝備科技產業園”、“中國新型綠色纖維材料產業基地”、“江蘇省中小企業創業園”、“江蘇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和“江蘇省勞動力培訓基地”等。10月,谷川聯行與江蘇泰興黃橋經濟開發區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圍繞招商引資創新模式、擴大項目資源、提高項目轉化落地效率等方面開展戰略合作,谷川聯行總經理湯一弟和泰興黃橋經濟開發區工作委員會丁金國副書記出席簽約。經濟開發區規劃總面積68平方公里,建成核心區面積2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日化、化工新材料、塑膠、醫藥原料藥等產業,同時加快港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和行政商務配套功能建設。作為長三角地區最具活力的開發區之一,經濟開發區承載著轉型發展的無限希望,蘊藏著跨越奮進的巨大潛能。
初步形成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油脂類食品加工、高端裝備(海洋船舶工程)制造等產業鏈明晰的產業集群,呈現出“規模企業集聚、優勢產品集中、主導產業集群”的發展格局。
目前,核心區已入駐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1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14家。這里,擁有全球最大的氯乙酸和酞菁顏料生產基地、亞太地區最大的聚丙烯酰胺生產基地、國內最大的連續法高品質氯乙酸生產基地、華東地區最大的環氧乙烷及衍生物生產基地等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其中,以氯堿為基礎的新材料產業在全國同類園區中最具特色。
泰興黃橋經濟開發區現有人口規模:2萬人
2004年,全區完成和實現的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為:
1.全區基礎、配套設施自身投入4億元人民幣;
2.引進外商投資企業20家,增資2家,合同利用外資2.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億美元;
3.利用內資2-3億元人民幣;
4.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億元人民幣;
5.完成自營出口9000萬美元;
6.完成財政收入1.6億元人民幣。
二、開發區規劃
泰興開發區的發展總體規劃是:到2010年基本完成26平方公里地塊的開發,引進外商投資企業100家以上,投資總額超過20億美元,居住人口4萬左右,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0億元。屆時一個商、工、貿、文自成體系,以現代工業為主、經濟富有活力、功能完備、環境優美、高度文明的現代化濱江新區將基本建成,成為泰興城區的一個新的亮點。
園區優勢
黃橋工業園區在長三角經濟圈中處于承接東西、溝通南北的通衢要沖。高速公路、鐵路、水運、空運已組成密集、便捷的立體交通網絡。京滬高速、寧通高速、寧靖鹽高速交匯連通,上海虹橋機場到達黃橋工業園區,由滬寧高速——沿江高速——過江陰長江大橋, 15分鐘即可到達寧靖鹽高速設在園區的出入口,下高速就到達園區的腹地,總車程約2小時。距揚州泰州國際機場、南通、無錫、常州機場僅一小時車程。規劃中的滬泰高鐵通車后,40分鐘將可到達上海;鐵路:連接隴海線和京滬線的新長鐵路在園區核心區域設有客貨運輸編組站。水路:距黃橋40公里的泰興港為國家一類開放港口,可直接停泊外籍船只港口為天然良港,枯水期水深15米,豐水期水深20多米。區內5KM的深水長江岸線已建有化工、建材、液化氣、油品等多座碼頭,現最大碼頭泊位為5萬噸,可開展集裝箱和散貨的裝卸業務,年裝卸量為45萬噸左右。距如皋港、江陰港、泰州港等國家一類開放港口僅1小時車程。
園區圖庫